文|然 玉
为鼓励和倡导省外员工春节期间留杭稳岗,助力企业复工达产,杭州将向每名春节期间留杭的省外员工(在杭缴纳社保的非浙江户籍员工)发放600元消费券。倡导外来务工人员“留下过年”的不止杭州一地:义乌出台“留义过年”十条举措,在义缴纳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非金华籍在义人员,可申领500元/人的数字人民币红包;福建泉州也出台措施,支持企业稳岗留工促生产,节前留泉职工,最高奖励3000元。(12月28日中国新闻网)
新背景下一些城市“留人过年”,与前些年春节期间倡导的“就地过年”,自然大不相同。随着疫情防控措施调整转段平稳有序推进,人流、物流快速恢复,与之相较,庞大的、流动的人群,重新被定义为至关重要的资源要素,乃至成为各地激烈争夺的对象。
很多城市砸下真金白银,诚意满满“留人过年”,其最直接的考虑,是为了稳岗留工。当下节点,“全力拼经济”“把失去的时间赶回来”成为主线基调。一方面,制造业尤其是出口导向型工厂“订单”回升至历史高位,确保工人队伍、产能产量相对稳定,事关履约交付能力,丝毫不敢大意;另一方面,在发力基建盘活经济全局的宏观政策下,重点工程项目过年“不停工、少停工”的不在少数,这客观上也需要建设者们拿出连续作战、只争朝夕的状态。
众所周知,“春节效应”素来会对经济运行产生阶段性的显著影响,简言之就是“居民消费强劲,工业生产、基建遇冷”。应该说,通过直接发放补贴等各项福利留工稳岗,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逆周期调节,保持工业生产、建筑活动的连续性,稳住外贸出口的热度……不仅要让工业、基建“不冷”,还要让居民消费“更热”,这是不少城市不约而同的“过年姿势”。要支撑这一目标实现,最首要的条件就是“留人”,留住人气、人力、人心!
事实上我们也看到,不少城市非但是“留人过年”,甚至是“抢人”来过年。比如说,在全国范围内发放消费券、承诺对外地旅客免除景区门票,凡此种种,为了招揽客流,可以说是不遗余力。说到底,诸如此类的举措,还是瞄准了游客群体强大的消费能力,旨在用好春节机会窗口期,进一步巩固内需市场回暖向好的态势。当然,这个春节,城市“留人”“抢人”,注定不会容易,不仅城际竞争空前激烈,来自老家的温暖召唤更是勾人心弦,毕竟“有钱没钱回家过年”。
多地倡导“留下过年”,是为了让经济活力得到更加有效的释放。而于个体而言,在这个“哪里都可以去”的春节,或许将面临一番选择的纠结,一份甜蜜的烦恼。因此,各地倡导“留下过年”,不妨推出更多人性化举措,给那些以城市为“第二故乡”的打工人更多家的温暖。(济南日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