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是民族自信自立的血脉根基,永葆生机的精神源泉。今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,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,为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。近年来,济南市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,扎实落实党中央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,把繁荣文化事业、提升文化软实力列入加快“强新优富美高”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的任务清单,赓续文化基因、做大文化流量、推动文化亲民、创新文化叙事,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持续贡献济南力量、展现济南担当,形成了具有济南特色的文化实践。
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的趵突泉。新华社发
1.赓续历史文化传统,连通泉城“文化新景观”
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“中华上下五千年”来认识传统赓续、文化发展,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。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承载地,济南得益于“齐风鲁韵”的千年濡染,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。厚重绵长的传统文化既是济南的文化区位优势,也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。不断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,塑造并连通城市“文化新景观”,有助于让济南绽放新活力、实现新跨越。
保护传承“泉河文化”。依泉而生、枕河而居的济南,始终呈现出泉水文化和黄河文化的叠合,温润之余不失豪迈气象,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版图中不可缺失的板块。让泉水文化和黄河文化携手共舞,合唱共鸣,是新时代济南的重要文化使命。目前,济南全市正下大力气做好趵突泉、大明湖、五龙潭等名泉景观的保护整修,初步形成“山泉湖河城”特色文化风貌,“泉·城文化景观”也成功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。同时,加快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,建成黄河文化展览馆,“曲山艺海”传统特色演艺业正在创造新的辉煌。
传承弘扬“红色文化”,让红色文化在新征程焕发时代光芒。作为承载着红色基因的一片热土,济南正将红色文化传承与弘扬纳入“泉城记忆”建设,通过细挖红色资源涵养红色气质。目前,这座“红色之城”已经推出济南革命烈士陵园(济南战役纪念馆)等多家红色研学基地和红色研学线路。红色电影《血沃春华》、音乐剧《尽善尽美》、专题片《光影礼赞百年》等一批主旋律作品,更是推动了红色文化发扬光大。
2.繁荣公共文化事业,推送城市“文化大流量”
文化繁荣发展,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,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。在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,“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、建设文化强国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”成为新的文化使命。近年来,济南市以“文化济南”建设为抓手,从扛起使命重托的高度来审视文化事业、从增强城市能级的高度来把握文化发展、从增进民生福祉的高度来推动文化强市,不断增强城市“文化大流量”的推送频次。
提高创作水平,体现“泉城气派”。为人民群众提供内容丰富、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,是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。济南深入开展“奋进新时代 启航新征程”重大主题宣传,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、讴歌人民新创造的原创性精品。深入发掘提炼泉城文化特质,实施“海右文学”精品工程,创作了一批契合泉城味道、泉城气派的文艺作品。
健全扶持机制,壮大“文化部落”。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一群具有“原创特质”的创作者,更离不开一群具有“本土气质”的创作群体。为推动全市文化创作出新人、创新品,济南成立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,设立“济南市文艺创作资助项目”,启动“双创双树”典型培育推广行动,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更多体现时代精神、反映人民心声的优秀作品。同时,持续开展“艺术名家工作室”打造、“青年艺术之星”培养、“在职骨干人才”深造等人才培养工作,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事业生产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。
加强宣传推广,擦亮“城市名片”。近年来,济南市围绕激发文艺内生动力,着力构建展示新时代省会文艺水平的重要载体、塑造城市良好文化形象的重要平台,做好文艺资源整合、节庆节点与文艺结合、文化与旅游融合三篇文章,创新打造“泉城文艺厅”;积极拓展山东省会大剧院、群星剧场等演艺阵地,充分发挥新兴互联网平台,逐步实现了新时代优秀作品的线下演出和线上演播相融合。与此同时,推出优秀文艺作品展演展示展映活动,戏剧周末、开心甜沫、亲子剧场、曲山艺海星乐汇……一系列文化活动共同推动形成了一批体现济南味儿、具有时代范儿的城市文化新名片。
3.完善公共文化服务,打造亲民“文化会客厅”
济南市紧紧围绕“文化为大众”这一基本旨归,积极对接人民群众对更丰富、高品位文化生活的需要,特别注重“大众文化”与“文化大众”的深度融合,积极完善公共文化的服务机能,在空间布局、设施完善、文化惠民上创新文化服务实践,提升了全社会的文化获得感,擦亮了泉城“文化会客厅”的民生指向和幸福底色。
优化空间布局,实现文化亲民。文化的空间性,直接关系到文化设施的“接地性”、文化消费的“亲民性”,合理的文化空间布局有利于让文化实现“身边浸润”,服务可及。在整体空间格局上,济南市持续打造集开放性、多样性、便民性于一体的泉城“文化会客厅”,一方面,精心规划打造“一轴(泉城特色风貌中轴)一带(沿黄河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带)”,初步形成“南北贯通、东西延伸”泉城文化空间大格局;另一方面,在商圈街区、社区园区、绿地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实施颇具泉城特色的文化“微更新”改造,打造群众家门口小而美的文化驻足之地。
健全设施体系,打破文化围墙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是满足大众文化生活追求、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、展现中华文化底蕴的实体支撑。近年来,济南市文化设施完善首先坚持“抓大顾小”,相继规划建设了黄河文化博物馆、泉水博物馆、非遗展示中心等重大公共文化设施,也着力打造了一批便民惠民的中小型文化设施,包括最美公共文化空间、泉城书房、农家书屋等;其次坚持“开放创新”,推动机关、学校、社区、国有9778818威尼斯的文化体育设施逐步对外开放,鼓励开展创意市集、街区展览、音乐角、嘉年华等活动,建立健全新时代公共文化设施体系。
创新惠民活动,推动文化共享。持续推动大批优秀文艺作品、文化产品走进百姓生活,是实现“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”的基础性工作。济南市开展的“阅读四季”“阅读济南”“深夜书桌”“图书馆之夜”等全民阅读推广活动,“五个大家”“放歌新时代”“文化进万家”“济南国际合唱节”等文化品牌活动,都体现了文化普惠特质,“百姓春晚”文艺志愿服务品牌,以及广场舞展演、大众合唱节、街头艺人夜间展演等文化活动,更是将文化传播创新与公众喜闻乐见完美结合、一体呈现。
4.发展现代文化产业,创新泉城“文化叙事力”
习近平总书记提出,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。当前,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已成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。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济南市进一步发挥地域特色和产业优势,持续强化政策输出、培育市场主体,在“文化 ”上做大文章,在优秀传统文化活化上起大手笔,生成全新的“文化叙事力”。
壮大市场主体,以“支柱产业”树“文化支柱”。文化繁荣发展需要市场带动,市场主体多样化、规模化是文化市场活性的重要体现。为培育健康的文化市场,济南市持续优化文化资本结构,鼓励支持大型文化企业通过共享资源、生产协作、开放平台等方式带动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壮大,现已形成由“专、精、特、新”型文化企业构成的主体群落,文化产业成为全市第五大支柱性产业。
做强园区载体,既“以文塑旅”,又“以旅彰文”。为加速新兴业态集聚,为文化产业发展链接更多资源,济南市建立起全市文化产业重大项目统计库,开展文化产业链“对标升级”“补缺拉长”“培大引强”三大专项行动,重点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建设,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打造高清产业发展暨文化创意产业园。同时坚持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,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,规划建设济南区域文化和旅游企业综合服务中心,大力实施济南文化旅游产品精品化战略,构建了“泉城济南”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体系。
培育数字产业,借“文化上云”推“云上济南”。打造“强新优富美高”现代国际化大都市,需要数字版“济南叙事语言”,让世界更好地读懂济南。近年来,济南加快推动印刷发行、影视传媒、创意设计、演艺娱乐等传统文化业态的数字化转型,数字影音产业集群被确立为山东省“十强”产业“雁形阵”集群。大力支持文化场馆上“云”,全方位推进直播电商与优势文化产业有机融合发展,着力打造一批直播经济基地,培育了一批具有引领示范效应的平台企业。(来源:光明日报 作者:中共济南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)